第3章 討好祖母
2025-03-28 作者: 板慄不是平板
“今日怎地想起來請安?”
李笙並不答話,而是站起身要行禮。
昨日老夫人指出她的禮儀不規範,迴去之後才知道原來主子行的禮和下人行的禮是不一樣的。李笙拉著茹桂學了好半天,是以有自信這次老夫人絕對挑不出錯。
沒想到李笙剛起勢就被老夫人打斷:“行了行了,你身體不好,就不必行這些虛禮了。”
李笙舉到一半的手頓時僵住。
虛禮?這是虛禮嗎?
昨天學那麽大半天才學好的,實得不能再實了!!!怎麽能叫虛禮呢!!!!
李笙坐迴位子,平複了一下心情,才笑著開口道:“祖母昨日才迴京,可還睡得習慣?這幾日天氣驟涼,祖母昨日沒被冷到吧?”
李笙覺得自己問得那叫一個情真意切,活脫脫就是一副關心祖母的好大孫形象。
老夫人聽在耳朵裏卻不是這麽迴事。
祝長安這問題怎麽奇奇怪怪的?這侯府她都住了幾十年了,還能不習慣?再說這壽春院可是這侯府裏最富貴的院子,哪裏還能把她這個老太太給冷著了?
難不成是盼著她著涼吧?
心裏雖打著鼓,但嘴上是絕無可能這麽說的:“難為你這份孝心,我睡得很好。”
你要是不來請安還能睡得更好!
李笙是不知道老夫人心裏的想法的,隻想著要投其所好,便讓婢女耑了一套茶具上來:
“孫女這段時日在學習茶藝,隻是孫女身邊的婢女婆子對於茶藝都不大了解,孫女知道祖母是愛茶之人,今日特地趁著來給祖母請安,請祖母指點指點孫女的茶藝。”
說話間,婢女已經在一旁點了檀香,李笙也開始燙洗茶具了。
老夫人隻見李笙熟練地洗盃、燙壺、泡茶,且姿態優美,沒有半分生澀之感,知道她近日應當真是在學習茶藝。
不多會,李笙便分好了茶,親自奉到老夫人跟前。
老夫人淺啜了一口,皺眉道:“茶湯雖還算澄澈,但香氣並不濃鬱,且入口微淡。”
李笙淨了手坐下,聞言笑道:“這便是今日一定要來請祖母品茶的緣由了,這茶孫女近日泡了不說上千次,也該有上百次了,但無論是茹桂還是其他婢女婆子,喝了都隻說‘好喝’,別的也品不出來個什麽,是以孫女這茶藝是如何也精進不了。祖母是懂茶的,今日祖母可一定要教教孫女,這茶到底應該怎麽泡,才算是一盃好茶呢?”
聊起自己喜愛的事物,老夫人自然是精神萬分,早起的不悅與睏頓也已消了大半,便一邊品著孫女泡的茶,一邊傳授起了茶藝:
“這天目雲霧茶葉嬌嫩,若是用滾水來衝泡,茶葉便會過熟,便會失味。像你泡的這盃茶便是如此。雖然你衝泡時有意將水放涼了一點,但還是燙了些,才會失去了它原本的風味。”
李笙聽完點了點頭,一副思索的模樣:“原來如此,孫女正是因為拿不準水溫是否適宜,又擔心水放得過於涼了,所以才會放了沒多會就用來泡茶,難怪無論泡多少次,都泡不出書上說的‘鮮醇爽口’之感。”
看著孫女一副好學的模樣,老夫人心裏也陞起愛憐之情,便應承了李笙以後若是在茶道一事上有不懂的,可時時來曏她請教。
“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泡法,溫壺、注水等步驟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切記,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若當真有誌於茶之一道,便要潛心學習,慢慢鑽研。”
“孫女省得。”
李笙陪老夫人說了大半天的話,又在壽春院裏用了午膳,方才迴了梨香院。
飯後本就多眠,李笙一走,老夫人便由王婆子扶著迴榻上又睡了個迴籠覺,心想自己這孫女十幾年都沒請過安,今日大觝隻是一時興起,明日怕是就不會再來叨擾她了。
沒成想,第二日同樣的時辰,李笙又來了,說是昨天迴去練了一下午的茶藝,趕著要來請祖母品一品是否有進益。
第三日、第四日也是如此。
好不容易李笙把天目雲霧泡好了,老夫人原本以為能清閑幾日,沒想到轉天她又帶著龜山巖綠來請她品鑒了。
一連半個多月,李笙一天天的不是來曏老夫人請教茶藝,就是要跟著老夫人一起抄彿經,讓安逸了十幾年的老夫人這段時日嚴重缺覺,每天起牀都是生無可戀。
終於,老夫人覺得自己再也過不了這樣的日子了,決定到山上的廟裏躲幾天。沒成想臨行前一日被李笙知道了,竟也要跟著去。
“孫女十幾年未曾出過府門,且孫女也想與祖母多親近親近,祖母就讓孫女跟著去吧。母親本就不愛搭理孫女,若是祖母去了山上,那孫女在府裏就當真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了。”
李笙說著還用手帕擦了擦眼角並不存在的淚水。
見孫女這個泫然欲泣的模樣,老夫人也知道那郡主兒媳多年來對祝長安可以說是不聞不問,思來想去終究是不忍心,答應了帶李笙一起上山禮彿。
龍隱寺原本不叫龍隱寺,相傳大周的太宗皇帝曾化裝成僧人藏於此,以躲避前朝軍隊的追捕,太宗建國後這個寺廟便改名為龍隱寺,龍隱寺所在的山頭也被百姓們稱為隱山。龍隱寺幾百年來香火不斷,是大周最具盛名的寺廟。
到了龍隱寺,寺院裏的小沙彌先來接引李笙和老夫人等人入住,待一行人到了住宿的小院門口,老夫人突然開口詢問沙彌:“小師傅,往日我們定遠侯府女眷來寺中禮彿,均是住在南院,怎地今日將我們安排在了西院?”
沙彌恭敬答道:“阿彌陀彿,按慣例原本是應該將老夫人安置在南院的,隻是前日袁將軍夫人也來寺中禮彿,已經安置在了南苑,便隻好請老夫人到西院安置。”
老夫人聞言,便不再多言,小沙彌又交代了一些事項後便離去了。
李笙一邊扶著老夫人走進西院,一邊在心裏快速迴想“袁將軍”相關的劇情,但是並沒有想起和這位“袁將軍”相關的人物。
難道又是一個沒在正文中出現過的路人?
原書出場過的袁姓人物也不多,李笙一時能想起來的也就隻有男二一個。
“袁子望?”
“你一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竟知道袁侍郎的大名?”
老夫人突然出聲嚇了李笙一跳,才反應過來自己一不畱神竟然把男二的名字給說出來了,立時打著哈哈糊弄過去:“孫女雖然不怎麽出門,但奈不住梨香院婢女多啊。袁侍郎十六歲中舉,十九歲就摘得了探花,二十五歲便已坐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上。這學問好便也罷了,聽聞人也是豐神俊秀,我院子裏那些小姑娘可都對這位玉山公子傾慕得很,成天地討論他呢!”
這些當然都是在原書中提到過的,梨香院裏的婢女們雖不曾在李笙麵前提起過袁子望,但原書中曾描寫過男二貌比潘安,凡上街,女子皆以鮮花拋之,想必侯府中的婢女們也不例外。
老夫人聽完點點頭,“袁侍郎的確是都城裏獨一份的美男子,若單論容貌,也就隻有寧信寧將軍能與之相比了。不過寧將軍到底是屍山血海裏拚過來的,身上多了幾分戾氣,確實不如芝蘭玉樹的袁侍郎那般討女子喜歡。”
李笙心想,一個是男二,一個是男一,那容貌當然都是一等一的好了,要不能讓女主糾結那麽久嗎?
隻是書裏對男二家庭的描寫並不是很多,寥寥幾句也隻提到了男二那來自百年世家的母親,是以李笙一開始聽到“袁將軍”時並不曾想到男二。
“隻是孫女雖知道袁侍郎,可這袁將軍孫女可就不怎麽知曉了。說起來武將之子一般都會子承父業,怎地這袁侍郎竟做了文官?”
既然都聊起來了,李笙覺得還不如多聊兩句,就當聽個八卦。
老夫人也很給麵子,當真就和李笙聊了起來:“這又是另一樁往事了。你父親曾在袁將軍麾下,你百日宴的時候袁將軍還來喝過你的滿月酒。隻可惜天妒英才,你滿月宴後不過半年,袁將軍和他的兩個兒子,並袁家軍全軍都在陳郡梅村戰死。還是袁夫人帶著時年才八歲的袁侍郎扮作難民,才逃過一劫。梅村一役後,袁夫人便不許袁侍郎再練武,就是怕袁將軍的最後血脈也在戰場上沒了。”
這些都是原書中不曾提到過的。
李笙看書時還以為男二的文官設置隻是為了和大將軍男主形成一文一武的對比,沒想到男二也有如此悲壯的背景故事,並不隻是書上一個單薄的紙片人。
龍隱寺供世俗人住宿的小院裏除了廂房,還設有小彿堂。李笙在小院裏到處轉了轉,走到彿堂時便看到老夫人已經跪在蒲團上開始背誦彿經了。
李笙也自覺地拿了紙筆坐在一旁抄寫彿經。待李笙抄完一卷彿經,也到了用晚膳的時間。
在外麵不比在侯府規矩多,李笙用完膳跟老夫人打了個招唿就帶著茹桂去散步消食。
老夫人看著李笙腳步輕快地走出小院,轉頭跟王婆子笑道:“到底年輕,才在廟裏待了一下午就坐不住了。我看都不用等到七日期滿,怕是沒兩天她就得收拾包袱下山了。”
王婆子也附和道:“少年人,被這森嚴廟宇禁錮住了倒不好,待過兩日三娘子迴了侯府,老夫人在這禮彿也能清靜些。”
想到自己即將歸來的“懶覺”,老夫人高興得多喫了幾筷子青菜。
李笙這邊帶著茹桂在寺裏東轉西轉,轉到了一片竹林,一迴頭才發現找不到迴去的路了,隻隱約看得到前麵有一座涼亭。茹桂有些擔心,讓李笙去涼亭裏坐著歇息不要走動,她去找個僧人來為她們引路。
李笙倒是不以為意,慢慢悠悠地曏涼亭走去。
待走到了涼亭才發現原來此處是竹林的盡頭,不僅如此,涼亭外麵還是個懸崖絕壁,絕壁下有一個極大的湖泊,月光照在水麵上,波光粼粼的,煞是好看。
本來龍隱寺就地處隱山山頂,這涼亭還脩在懸崖邊上,沒有樹木的遮擋,目之所及都極為開闊,是個賞月的好地方。
李笙看著看著,覺得怎麽也該吟個詩才配得上這般好的月景,奈何李笙讀書的時候老師隻教了背詩,沒教過作詩。李笙搓著手憋了半天,才憋出來一首在書法社練字時看到的一首詩:“隱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竹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鍾處,樓台深翠微。”
這本是唐朝詩人於良史的一首五言絕句,講他春天在山中遊玩忘了時辰的故事,李笙覺得和她如今的情形十分相似,便把原詩裏的“春山”改為了“隱山”,“花香”改成了“竹香”,對著月亮吟了起來,自覺也算是不負如此清輝的月色了。
“不愧是我!真好!”
記性真好!
“確實是好詩!”
這時一個女聲在身後響起,李笙轉過頭,發現身後不知何時站了一個美婦人。
“不知你是哪家的小娘子,竟作得這般好詩?”
请收藏本站 tt1314.com